[硬體] 稍偏影像設計類型的顯卡心得兼開箱 - Gigabyte Windforce GTX 960 4GB 版本

前言

這次想為大家做個硬體心得介紹文, 因為本身是動態影像類型的設計人, 所以想以稍微偏向影像與3D製作的方面來做簡單的顯卡開箱與使用心得 ,  就請大家看看囉


正文

在從事影像/設計類型創作的朋友們, 如果公司或個人預算比較足夠的時候, 想必都是接觸到
所謂的 Quadro /Firepro 等級的顯示卡, 但對於預算比較不足又需要一定程度效能的情況下,可能預算範圍會壓在$280 USD 以下吧? 以目前(2015/06)NVIDIA系列為例子的話, 大概就是GTX 750Ti , GTX 760  ,770 (應該只剩網拍店家庫存),GTX 960. 至於要捏一下再往上到970 ,980,Titan等級的就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內

當然怎麼選就要看個人的需求在哪邊, 比如需要偏效能運算的人可能就會挑9系列,或是去找到770, 預算有限的平面設計師或許GTX 750左右就能滿足大部份平面軟體的需求, 而4K 雙螢幕需求的人可能就要找VRAM比較大, 然後有DisplayPort的效能卡了. 

1. 外觀及硬體部份


首先是外觀盒照


技嘉保固3年, 盒上有寫明是4GB版本,以及技嘉的Windforce散熱技術



箱子打開, 將顯卡的防靜電套拿掉後的樣子, 下面有附二個雙大四pin轉6pin以及8pin的PCI-E顯卡電源輸入線材

顯卡的樣子,二個9cm風扇架在下方的金屬扇熱片之上

很貼心的在PCI-E 金手指有上保護蓋, PCB板上有型號,右邊有寫上小小的Rev版本 
(這張是Rev 1.0,應該Layout比較像NVIDIA公版? )

有加上強化背板, 身為喜愛設計的人, 金屬髮絲紋的質感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...

髮絲紋近照

SLI的部份也有保護蓋防氧化

Gigabyte這張後方的Output接頭總類還蠻豐富的, 有DVI-D , DVI-I , DPx3 , HDMI ,
我想大部份作設計及影像類型的朋友都有用雙螢幕, 所以有雙DVI對於擁有舊螢幕的朋友還蠻貼心的,不用再買DP 或 HDMI 轉接頭, DVI-I也能支援舊的D-Sub轉DVI-I轉接頭,  而對於使用4K新螢幕的朋友,DP也能輸出到4096 x2160 @ 60HZ
圖中DVI-D的部份金屬板上有劃一個格子,框到下面的2個DP, 表示DVI-D如果在使用時,下方的兩個DP是不輸出的,要注意一下.

Gigabyte官網和手冊上都沒寫到HDMI和DisplayPort的版本 (也有可能是我沒找到), 但根據NVIDIA官網應該是HDMI 2.0和DP 1.2 ,NVIDIA官網也提到雙DP輸出能支援到 5120x3200 @ 60Hz, 但沒有5K螢幕可以測,再請知道的網友們補充吧.

以下是輸出的資訊 (From Gigabyte Q&A )
   Dual Link DVI: 2560 x 1600 @60Hz
   DisplayPort: 4096 x 2160 @60Hz
   HDMI: 3840 x 2160 @60Hz / 4096 x 2160 @24Hz



除了有看起來很厲害的銅散熱管之外, 圖中可以看到電源接頭並不是雙6 PIN,而是6 PIN + 8 PIN , 所以想購買這張卡的朋友請先確認一下自己的電源,個人覺得最好是有原生 PIC-E 6 PIN 和  8 PIN的接頭, 就不需要靠轉接頭了.理論上未經轉接的電源一定比較穩定.
P.S: 官網建議Power大小最好是400W


可以看到中間有滿滿的電容, 看起來心裡上好像安心一些 (?)


官網寫長度是25.7CM , 可能因為我尺沒對準的關係,我量起來有0.1CM的誤差.購買前先確認一下自己的機殼是否能裝下這張卡.
上機時候會佔掉2個PCI插槽的位置,機殼挑選大一點的對機內散熱比較有幫助 (安裝的時候也比較方便,不會卡來卡去) 


風扇部份, 依據Gigabyte官方說法:
"具備獨特刀刃扇葉設計,透過扇葉前端的立體尖突造型以及扇葉表面的溝槽設計,可在相同風扇轉速下有效提升23%的進風量 "

不過我的目光是注意到葉片是半透明效果的! 視覺上看起來還不錯 (離題了).

外觀與視覺設計部份:

想分享一下個人對Gigabyte這張卡與包裝外觀設計部份的感想,
Gigabyte這次的主視覺是這個銳利的科技感眼睛圖,個人覺得很不錯,但可惜的是與MSI 或ASUS的產品比起來, Gigabyte並沒有把這設計感覺延伸至其他的設計細項上面.
與上圖相比較, 會比較難聯想到是同一個產品的內容



比對下圖兩家與Gigabyte產品, 可以發現ASUS與MSI在主視覺的延伸感上會比較強烈.

ASUS & MSI (圖片取自官網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最後是,如果這個版本的側邊也能做上小小的燈號, 或比如電源or型號顯示之類的裝飾,或許會不錯?


2. 使用測試部份

A: GPU Render Test

原本顯示卡在3D繪圖中是幫助即時顯示的部份 , 對最後成品的算圖其實還不是很成熟, 但近幾年因為顯示卡效能越來越強, 成為除了CPU之外的另一種運算單元, 開始有許多Render Engine廠商針對各大3D軟體開發GPU Render Engine的軟體, 比如Vray RT ,FuryBall  RT, Octane Render, Fabric Engine .... etc 

但在這裡想以另一個知名的開放原始碼3D軟體Blender來做一個GPU vs CPU算圖的簡易測試,Blender本身有內建GPU  Render Engine,測試環境比較單純.
場景部份, 在 www.eMirage.org 網站上, 可以下載由他們免費開放的測試場景.

*測試條件A.
Blender v2.74 Cycles Render  
使用Sample值為100的Viewport內 Preview Render.
Viewport視窗: 接近 1280 x 720 (Close to 1280 x 720 )

GPU: Gigabyte Windforce GTX 960 4GB 版本  ( GV-N960WF2OC-4GD )
CPU: Intel Xeon E3-1231v3
MB: Gigabyte Z97X UD3H
RAM : Ballistix DDR3-1866 8G x 4
SSD: Intel 730  240GB


GPU Render Time : 01m 42sec.17

CPU Render Time : 03m 18sec.57



在100 Sample值的Preview Render中幾乎很難看出兩者的算圖差異, 但GPU的速度幾乎是CPU的兩倍,
另外從GPU-Z可以看出, 在GPU全力運轉時,溫度幾乎是在60度左右打轉 (室溫約24度),然後一運算完之後大約在5分鐘之內會降到47度左右 
計算這個場景時的VRAM + 系統本身大概會吃到接近1000MB . 



*測試條件B.
軟/硬體規格同上
使用Full Render 1280x720

GPU Render Time : 21m 28sec.88


CPU Render Time : 39m 41sec.04


也是快要接近2倍的時間差,而且算圖品質非常的接近.


B: 其他常見的Benchmark簡易測試

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 
1280 x 720 ,  MAXIMUM , DX9
不過這個Benchmark只抓到VRAM 是3072MB
Score: 15248




CinebenchR15
OpenGL: 125.86 FPS



3D Mark Basic Edition 1.5.893
測試這個的時候遇到了他認不出我的硬體的狀況, 但分數還是有出來, 不確定是否會因為這個因素導致測試分數不準確





3. 小結

總體而言我還蠻滿意這塊GTX 960 4GB版本, 耗電不高,溫度也低,滿載時最高也都只在攝氏60多度左右打轉, 機殼內整體溫度不會因此被往上帶, 夏天時應該也是可以安然度過的.
在3D+2D+瀏覽許多參考網頁的製作情況,VRAM可能會吃到2G以上,但因為有4GB的VRAM所以目前都還算遊刃有餘.

有人會問說那對常見的Ps, Ae, Ai ..等等軟體,有沒有什麼幫助? 我只能說有, 但是目前來說幫助是有限的,CPU和RAM,還有一顆SSD當工作碟還是比較重要的, 所以平面設計為主的朋友們如果預算有限,可以先投資在前3項.

3D工作和雙螢幕的朋友,就比較需要考慮以VRAM 2G為主左右的顯示卡, 因為在執行時加上系統其實也會吃掉不少VRAM, 所以VRAM高一些是有好處的. 然後再依據自己的預算選擇GPU的等級.

如果其他還有想到的部份, 日後有時間會再更新補上 

p.s 寫一篇硬體心得文花的時間比想像中多了很多...
     非專業測試,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見諒


留言